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前必备:全方位深度预测面试热点考点(全)
考前必备:全方位深度预测面试热点考点(全)
第一部分 社会民生
关键词:青年要拒绝变成"空心人"
1.新闻背景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淳?碌睦?褐饕逭叽,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有位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这样概括她对"新生代"大学生的印象:"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文凭,没文化;成年人,未成熟"。这话难免有些以偏概全,但对一些特征的把握,还是很传神。
今天,许多青年在感慨,为什么人生失去目标、没有梦想,又一次出现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困惑。当然,这一问题的语境和内涵,与上世纪80年代曾引发的全社会大讨论已经完全不同。当年潘晓提问时,是个人价值被高度政治化的宏大话语所裹挟,青年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目标被否定。在崇尚能力本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一困境已不复存在。今天青年的无力感则来自于其他的一些因素。
2.观点看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受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巨大影响,"成功"的定义基本为财富权力、名车豪宅这样的世俗观念所绑架。青年的基本特征就是无钱无名无地位、有精力有时间有梦想。几乎每一代青年都是在艰苦逼仄的环境中长大。然而,在今天,这一青年属性被商业化力量剥夺了,"有房有车"成为青年人的"基本需求"。事实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里的年轻人,并不存在能够买房、且必须买房的现实压力,大多是在中年收入增加、生活稳定之后,才购房置业。
支撑这一物质主义人生的深层原因,恐怕还是流行于社会的望子成龙、读书做官、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之类的"精英主义"价值,就像那个夸张了的"丈母娘经济",对结婚住房的要求,泯灭了青年人的梦想,压抑他们从择业到择偶的独立自主的追求。许多在强势家长越俎代庖一路"保护"下长大的青年学子,像《家》中的人物那样苟且偷生,重演着上一个时代的悲剧。
当然,也需要在教育和青年人自身上找原因。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在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升学竞争中,人格培养、个性发展等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却被忽视了。正如一些青年人所说,这样的应试教育下,与自己的内心失联,与群体失联,与土地和苦难失联,与意义和梦想失联,与信仰和使命失联。等到走上社会,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所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是一个内心没有声音、没有方向的"空心人"。这既是一种人生的失败,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浪费。
改变这一现状,重新点燃青年人的理想和梦想,需要一场社会性的移风易俗,去摒弃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和以功名利禄为标志的成功观。孙中山说人生是以服务为目的的,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人生做一大事去","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慈酥腥舜,要把自己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应是物质占有和消费享乐,更不应是养尊处优、骄奢淫逸;而是为公众服务、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公益心,占有越少、付出越多,才是有价值的人生。真正的精英,就是做最大众的事,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今天的社会,应该建构起这样一种主流的价值观。
关键词:"辛苦几十年,不如一套房"
1.新闻背景
据5月31日《人民日报》,"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单位一套房"。6年前,大学毕业的周妍与北京望京一家外企签订了工作合同,虽然工资不低,但没有住房,一直租住单位附近的一套小居室。同学王姝进入了一家国有单位,工资比周妍低一些,但王姝一上班,就以低于市场1/3左右的价格,分到了单位"团购"来的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几年下来,虽然周妍的月薪还是比王姝高一些,但由于房价上涨,王姝的家庭财富已相当于周妍的两三倍。
2.观点看法
"周妍"们所面临的难题,也正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一道难题:收入分配不公。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社会财富不断被创造出来,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社会财富以不公平的方式被分配,这不仅加大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而且也是制造社会裂痕的重要根源,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
"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单位一套房",其实就是这种收入分配不公的绝佳说明。在房改前,市民住的多是公房;自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我国逐渐取消了福利分房,这些公房通过货币化改革的方式变成私房。但近年来"福利房"又风生水起,这些或属单位集资建房,也有大型央企国企"团购"住房,然后用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房价卖给员工,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的公务员享受的"福利分房"。
这种收入分配不公,牵涉到利益格局调整、制度法规建设和执行问题,它并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而自动消解,而需要在深化改革中逐步矫正。从2004年以来,有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的消息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但每次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其实就是因为改革受制于目前的利益格局。如果不能打破当前的利益格局,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收入、寻租收入和垄断性收入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只怕收入分配改革还会继续原地踏步下去,让国家付出更大的社会代价。
关键词:就业难题
1.新闻背景
又到大学生毕业季,就业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更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有工作、有饭吃、有房住、有学上,也是百姓最基本的愿望。"四有"之中,就业是核心。有工作,就可以自食其力,其他问题,迎刃而解。所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各项经济指标中,就业率往往受到特别的关注。
2.观点看法
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是宝贵资源,但同时就业也是世界难题。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基数大、人才结构不均衡,就业问题在中国尤其难,非从全局高度重视无法破解。
就业一头连着用人单位,一头连着广大求职者,探寻就业难题的"中国解法",需要两头着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必须立足中国现实"挖潜",用好政策杠杆,继续简政放权,释放企业活力,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而对于广大求职者来说,"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既要历练本领,也要提高"情商",进一步革新就业观念、放宽就业视野,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解决就业的不二之选。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讲要靠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才能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根本上改变僧多粥少的总量矛盾。由此可见,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就业形势越是严峻,就越要一心一意谋发展。
关键词:谁偷走了80后的锐气?
1.新闻背景
5月14日,《人民日报》文章《莫让青春染暮气》中提到,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该文章在人民网官方微博上一经转发,便引发大量网友热议。有人表示"含泪中枪";有人提出反对,称80后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其实还是很阳光的;也有人指出,是什么让80后如此"早衰"?真的能怪80后吗?
对于这种看法,一些网友表示了认同,"土豆先生"就简短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是啊,心累、心老。"网友"我是社工宝"则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不同意见,大意为:80后表现的暮气沉沉,其实是成长环境、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共同造成的,唱老男孩、怀念小时候,其实是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此外,甚至还有90后网友留言称,别说80后了,就连90后也越来越感觉到压力了!
2.观点看法
80后一代染上暮气,有多重原因。比如艰难的生存压力。权威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大军中既有90后,也不乏80后(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工作难找,心力交瘁,愁眉不展,哪有活力、锐气可言?
应该说,大多数的80后都结婚生子了,梳理他们的人生关键词,"房奴"一词不可略过。有人说:"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这是戳中80后焦虑的精辟之论。当每天一睁开眼就要面临一百多元甚至数百元的房贷,压力便如潮水般袭来,年轻人哪还有心情过浪漫而精致的生活?哪还有余钱追求丰富而美好的人生?
就业升职等方面存在的社会不公,也容易摧毁80后的斗志。拼爹,这是另一个关键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称,"拼爹"现在已不是个案,"一个靠拼爹才能出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上一代的资源优势,必须通过公平的渠道进行传递,必须给底层的人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做到这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拼爹流行,绝对会让其他年轻人变得心灰意冷、满腹怨气,甚至心生绝望和恨意。
80后缺乏朝气,缺少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霸气,也与顾虑太多有关。今天,考"碗"大军兴盛,进入公务员行列是不少年轻人的最大渴求,之所以如此,无非是看中工作的稳定,可靠的保障以及或隐或现的福利。
让80后暮霭沉沉的因素还有很多,但同样应该看到,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会太轻松。白岩松认为,"我觉得每一代年轻人都不容易,……你们现在担心的是房贷,我们那时住地下室,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还会有自己的房子和车。青春从来就是不容易的代名词。"青春太过潇洒也许就变成了虚掷,有压力才有追求,但青年人大都希望在一个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环境下追逐梦想。
梁启超说过,"苟学校青年能人人磨炼其脑力,坚定之意志,倡为风气,普及全国,则诚国家无疆之福也。"青年有活力,有冲劲,本应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只有祛除暮气,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个体价值。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如果都能保持一股朝气,这是人生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关键词:"手哥"——出名也要有底线
1.热点背景
最近微博上有位极其走红的人物,网名"留几手",人称"手哥"。从去年11月开博至今,"手哥"的粉丝已经超过500万,每一次对网友照片的恶语相向,都会被转发上万次。他的一些"经典语言"也在不少网民中成为流行语,还有一些人更是不惜山寨他的网名,以博得更多关注。在微博上随便一搜,"留几手爷爷"、"留几手他姐"、"留几手他哥"……"手哥"的"亲戚"满屏皆是。当然还有人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模仿起他的语言,争相做起了他的"同业者"——不就是损人相貌吗?那就让毒言恶语来得更猛烈些吧!也有所谓的"学术派",在"科学理性"精神的感召下堂而皇之地著写"论文",深入浅出地阐发如何才能炼成如"手哥"一般的网络"毒舌"——脸皮厚、嘴巴毒、持偏见、树名言……纷纷列入这份"葵花宝典"。
"留几手"之所以出名,其"特长"在于对网友照片进行恶毒点评。他的语言极尽污蔑调侃之能事,动辄用"负分"将网友之相貌贬损得"酣畅淋漓",且常常爆出粗口,几近人身攻击。也有极少数的美女能够在"手哥"那里得到"正分",那简直就是人生莫大的荣誉,可谓高山仰止般的"尊贵"了。
但凡尚有廉耻之心的人,要承受这等骂名,真是挑战内心极限。但有意思的是,诸多网友不仅没有"避而远之",反而拼了命往上凑,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照片,尽各种谄媚之能,只为求"手哥"一番虐骂。这其中,既有普通网民,也有影视明星;既有中国公民,还不乏外国人。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主动找骂?"手哥"以他惯有的犀利风格一语道破天机——玩笑是假,出名是真!"手哥"说,每天大概能有上万人请他点评照片,私信都看不过来。这些人中,有发别人照片恶作剧的,有发自己照片自娱自乐的,而更多的则是博出名的。"很多被我点评过照片的人,都会上当天的热搜排行榜,这样就会有一些小模特、小演员找我,被我点评了,粉丝就多了,自然就红了。"
2.观点看法
社会转型期的高速新陈代谢,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许多文化失范现象也随之裹挟而至。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社会心理、道德逻辑、文化操守等基本底线的失守和沦陷,而归根结底,则是一些人在社会价值取向上的扭曲。
扬名立万之心,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今昔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说过去的人想出名,凭的还是令人叹服的好风骨和真本事,扬的是"美名",而今这些以"骂人"或"求骂"出名的人,则真的是出的"恶名"、"臭名"了。过去,"臭名昭著"还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现如今倒真真儿的变得暧昧起来了。
只要出了名,不管"美名"还是"恶名"、"臭名",都会有巨大的利益不请自来。求广告代言的,邀请当节目嘉宾的……各式各样的机会,从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社会,出名者的身价立马暴涨,其中的诱惑自不待言。这样的例子,近些年来屡见不鲜,也就难怪这么多人都想当"毒舌",也另有这么多人想被"毒舌"骂了!
究竟是谁为"恶名"、"臭名"之人提供了如此多的机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如此高的身价?是谁在"审丑"文化的滋长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试问,如果这个社会真的能做到以美为荣、以丑为耻,对那些凭借"晒丑"哗众取宠的人和行为漠然视之,还会有这么多人不惜抛却尊严与廉耻来扮演小丑吗?
关键词:"找老公培训班"
1.新闻背景
5月,上海万人相亲会上,一家"找老公培训班"夺人眼球。这家号称"90天内找到梦寐以求好老公"的婚恋培训机构,目前已开班授课三年多。从推出之初饱受争议,到如今越办越火,不少外地"剩女"也赶来跨省上课。它的培训花费特别高昂,其中最便宜的一项课程为期一天也要2800元,上完一门"恋爱智慧"课程,则要花上4万元,再多学一些的连10万元也打不住。
2.观点看法
学好"婚商"、嫁个"富商"的俗人俗念,既不违规违法,也不有害社会,凭啥就不能实话实说地坦言相告呢?毕竟有不少家境殷实的成功男士抑或"豪门",未必不喜欢"婚商"较高的聪明女子;甚至有可能会认为,经过这种"特殊培训"的婚恋对象,才更善于理解自己的创业艰辛,懂得强者的脆弱之处,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贤妻的角色与分寸。
"找老公培训班"之所以成了同类中的翘楚,除了现实社会有不少"剩女"错过了最佳婚恋年龄,还有关键的一点,便是这家婚恋培训机构,自创了一套从浅层次"恋爱技巧"到更深层次"婚商提升"的"婚商智慧系统工程"。"婚商"之说是否玄乎姑且不议,而其告诉学员首先要解决自身"定位"问题,应明白"什么样的另一半才适合于我"的培训理念,确实显得颇具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所"找老公培训班"虽收费不菲,却仍越办越火,似乎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婚姻改变命运",这不仅仅是"法无禁止即可行"的正常思维,也是是经济社会里人们的自由选择。对于"找老公培训班"的火爆上海滩,社会应该多一些善意包容,少一些吹毛求疵。
关键词:100万应届生不参加高考
1.热点背景
7日上午,2013高考准时开考,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考信息显示,今年全国高考生达到912万,比去年减少3万人,连续第五年下降。 据教育专家测算,今年全国大约有100万应届生不参加高考。
中央教育科学院专家也向媒体证实:近年来,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2010年,全国大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今年全国弃考学生更有可能达到100万人。其实,报考人数也在不断下降。据媒体报道,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
高考,曾被视作人生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可为何全国有如此多的考生选择不再参加高考了呢?从媒体提供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放弃高考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大城市中,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普遍从高一就开始准备参加洋高考,准备高中毕业之后直接去国外读大学。另一类是农村中,那些家庭条件不好,但又考不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只能考上三本院校,但是三本院校学费动辄上万,家里负担太重,毕业后就业前景不好,许多人一毕业就开始失业,所以,许多农村学生选择宁可打工也不参加高考。
2.观点看法
千军万马不再选择高考这根独木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件好事,说明人们可选择的路径拓宽了,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以下事实。
一方面,许多城市精英家庭费尽千金万苦,耗费社会、家庭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的孩子,一成年就出国了,而且,这部分孩子很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他们等于是带着我们良好的基因、知识,甚至父母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移民了,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高考之前,国外高校抽走一批城市里的尖子生,待到4年之后,国外研究机构再从我们的各大名牌院校抽走一批农村培养出来的尖子生,这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
另一方面,那些放弃高考的农村学生,本身没有什么生存的技能,社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他们参加高考,日后或可能通过考研、考公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彻底放弃高考,他们基本连这点希望也没了。远离家乡,日复一日地打工,流浪在城市边缘,排队去富士康那样的"航母"工作,也可能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的最高理想。
面对全国有百万学生放弃高考,大学是应该反思了——专业设置不合理,知识更新缓慢,技能培训与社会脱节,让学生们一毕业就失业……长此下去,谁还会心甘情愿在国内上大学?恐怕随着生源的减少,许多大学也不得不关门!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当调整教育政策,加大力度调整教育资源分配,补足农村教育资源短板,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多机会。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精英家庭的孩子远走异乡,让底层子女无从上升,这对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毫无益处。让学生们看到希望,看到日后上升的空间,看到幸福生活在高考之后向他们招手,这才是让各部门应当重视的。
第二部分 政府服务
关键词:公务员的"新三高"
1.新闻背景
近年来,政府强调吸收新鲜血液,公务员队伍日益年轻化。据统计,35岁以下年轻公务员已占到公务员总数的26%,成为各项政策实施的主力军,更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
然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倍感焦虑,在省直部门的年轻人苦熬升迁,基层公务员则为了考核指标疲于奔命。他们的状态和心态,还需要正向的引导和调整。
工作高压:加班已是常态化
在体制"城外"的人们看来,公务员是"高地位、高稳定、高收入"的理想职业。然而,一些身处体制"城内"的青年公务员,却患上了"生活高压、工作高压、舆论高压"的"新三高"症。
今年28岁的黄海在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当公务员。初到乡镇工作时,他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做基层工作应该绰绰有余。但适应半年后,镇上的人事、纪检、民族宗教、重点工程管理等8项具体工作都由他一人负责,往往刚整理完人事档案,马上又得赶往驻点村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白天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晚上整理核对资料,加班已是常态化,不能不时刻紧绷神经,忙得"恨不得长出8只手来"。
生活高压:没房子相亲多次未成功
与此同时,青年公务员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物价,有着初入社会"囊中羞涩"的尴尬。
在贵州省直机关工作的小陈,爷爷在基层一辈子,还只是主任科员,而自己研究生一毕业就考上了副主任科员,亲戚朋友都夸他"有出息"。然而工作3年多了,小陈却很失落:公务员早已没有福利分房,积蓄付不起几十万元的房子首付;没房子就没优势,相亲20多次都未成功。
湖南一名青年公务员说,自己本来在企业工作,考了三年公务员,挤得头破血流,考上后却发现公务员的工作很琐碎,收入也大幅降低。公务员张晓宇告诉记者,自己每月收入2760元,除去吃饭、交通费、手机费……每月都所剩无几,就算不吃不喝,在县城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也要十年。
舆论高压:群众对公务员要求高
"腐败"、"安逸"、"爽"……这些网络"关键词"让许多青年公务员感到舆论高压,情难以堪,甚至愤懑无奈。"现在群众对政府工作要求高,公务员都处于捶糯缶荡之下,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黄海说。
"十年之内不要参加同学聚会。"机关公务员中流传着一句话。在一些青年公务员看来,聚会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贵州省交通运输部门的一名研究生公务员说,自己的工资收入只是律师同学的零头。好不容易加班挤出时间参加同学聚会,还要被同学奚落:"你们是父母官","你们捧的是金饭碗,吃饭香","你们啥都不用自己花钱"……
云南省青年公务员龙杰说,每天打开网络,与公务员有关的基本都是负面消息和各种指责,看了心里很不好受。他认为,现在很多人看公务员时,都戴上了"有色眼镜"。
两成多青年公务员不自信。
共青团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蒋云丽告诉记者,在今年3月对该省900名青年公务员的调查中发现,部分青年公务员自信不足:感到非常自信的仅15.42%,不自信的23.91%,认为身边公务员充满激情与自信的仅为27.37%。
另一方面,只有23.35%的青年公务员认为,他们的个人才干能在工作中得到完全发挥。湖北省的青年公务员周华,就苦于公务员工作的枯燥与琐碎。"葱≈埽?蚋鑫募?,葱≈埽?痈龅缁按,葱≈埽?⒏龃?娲"……她感觉,创新、自信和激情并不是公务员最重要的品质。在"遵循"与"创新"的徘徊之中,她已不由自主地向老机关作风看齐,越来越墨守成规。
2.观点看法
部分青年公务员"心存失落感,带着情绪工作,无法真正点燃其内心干事创业的热情,可能导致国家和地方一些政策在基层落实创蛘劭鄞。"贵州省直机关团工委副书记廖永剑说。
"青年公务员感受到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外界,一方面源于自身,这些压力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赵丽江说。
近年来,中国通过大规模机构改革,精简编制和干部职数,形成管理者减少、服务者增多的新局面,为公务员的工作量"加码";各地积极探索公务员聘任制等方式,努力打破"铁饭碗",干好干坏不再一个样,为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加力"。
还应该根据青年公务员成长发展基本轨迹,打造中长期战略规划,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打通青年公务员健康成长"通道",激发青年公务员进取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关键词:公务员"带职种田"
1.新闻背景
42岁的黄庆玖在乡镇基层干了一二十年,工资低,升职无望直至无欲。最终,他选择成为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畜牧局一个没有具体职务的工作人员。同时,他在零陵区石山脚乡承包了200多亩农田,成为了一名带职的"种田大户"。"带职种田"在官场并不鲜见,公职人员在外经商搞副业甚至成为一种"潮流"。有些人尽管每天按时到岗,但上班时间打游戏、"偷菜",亦不啻为另一种形式的"带职种田"。
2.观点看法
调查黄庆玖的种田背景,呈现的则是一些普通基层公务员的典型生存状态:在乡镇基层干了一二十年,工资低,升职无望直至无欲,以养老心态活在官场,有的如黄庆玖则开始"谋钱途",以至于触到国家公务员法的红线。
这名公务员之所以会"带职种田",是因为他身处"闲职",感觉无事可做,已经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试问,政府部门究竟设置了多少"闲职"?"皇粮"还养着多少闲人?由此可见,在政府部门中,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因此,须进一步推进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公务员管理体制,畅通公务员"能者进、庸者出"的渠道。
公务员的职责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下乡种田搞农业生产和创收。公务员"带职种田",是公务员角色的一种错位,劲头使错了地方。湖南永州这名公务员,在涉农部门工作,如果能够经常下基层,了解农民的gkz6.net生产生活困难,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其结果将会与自己"带职种田"截然不同。公务员自己的"主业"都没有完全做好,再下乡种地搞"副业",政府部门"门难进、人难见、事难办"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行政效能、工作效率将会更加低下,正所谓"种了庄稼地,荒了工作田"。
根治"带职种田"的怪象,一方面要加快政府权力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畅通进出通道,构建人人都有公平机会、努力就有回报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对基层公务员队伍的薪酬保障,淡化权力福利的潜规则,加强公务员队伍监督管理。
关键词:公务员应该有怎样的幸福观
1.热点背景
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职介机构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公务员在个人幸福感上排名最垫底。公务员认为自己压力大,工作累,收入低,属于"被幸福"的职业。然而,在之前的"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调查中,公务员高居榜首。这一结果引起了网络的普遍吐槽:"生在福中不知福"、"矫情诉苦"、"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情何以堪",等等。为何反差会如此强烈?
2.观点看法
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感受,公务员的幸福感,公务员应当最有发言权。但是,当社会看法与公务员的个人感受反差很大时,那必定有公务员自身的幸福观问题。公务员提升幸福感,关键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一般看来,公务员不只有职业和收入的稳定、环境和条件的优厚、社会的尊重等"靓丽外表",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促进全员幸福的使命等丰富内涵。如果只把待遇、名利等个人享受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参数",而把履行职责所吃的苦、推进工作所受的累、服务群众遭遇的委屈当作不幸福,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畸形和狭隘的幸福观,落入个人主义的俗套、步入享乐主义的误区,既不长久,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毋庸讳言,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与生活常常充满了辛苦与不易。前段时间人民日报采写的基层干部系列报道,鲜活还原了基层干部的"生态环境":有白加黑、五加二的操劳之苦,有责任无限大、权力特别小的憋屈之闷,有待遇收入低、养家糊口难的自责之酸,有被人当作"贪官"、视为"蛀虫"的委屈之痛。但在另一方面,这些苦、闷、酸、痛,亦非其工作生活的全部。
有一位基层干部,17年来一直在乡镇工作。他说到自己经受的苦累与委屈,但也说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他经常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成功调解邻里纠纷后,群众给予赞许眼光的瞬间;在主动为贫困生协调全免费用后,老乡"固执"地送鸡塞蛋的时刻。要说幸福,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于民、造福于民"的"大幸福观",并不是被一些人所指斥的"大道理",而是能够与个人的主观感受相统一。我们很多干部,正是从这样的服务群众中获得幸福感的。
在相当意义上说,公务员只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并不是享受型的岗位。"公仆"的职责定位和"奉献"的使命担当,注定了这个职业有苦、有累、有委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义无反顾地坚守和承受。对于各级干部而言,需要懂得"干部辛苦一点,百姓才能幸福一点"的道理,也需要善于从服务群众中享受乐趣、获得幸福。
心态阳光才有工作干劲,观念转变才有幸福感受。时常将自己的幸福与群众的幸福"对表",乃至幸福着群众的幸福,那么公务员的幸福观就会达至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能为群众实干,干出实绩,公务员的幸福感并不低。
关键词:"迁户口"经不起"跑15趟"的折腾
1.新闻背景
民众到基层职能部门办事,最深的体会就是"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事难办",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机关衙门作风"令百姓愤恨不已却又莫奈其何。日前,广东省纪委对外通报,近期对省内各基层部门进行暗访,并对一些庸懒散奢行为进行了处罚。其中,河源、湛江等多处因基层干部空岗脱岗,有镇委书记因此被免职,而湛江雷州一村民迁移户口竟来回跑了15趟,派出所副所长也被免职。
2.观点看法
"迁户口跑15趟"虽是个案,但15趟的数字实实在在地发生,说明部分基层单位庸懒散奢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迁户口跑15趟"不是单独现象,特权心态是其首要特征。据报道,暗访中发现,河源、湛江等地少数基层干部上班时间空岗串岗现象严重,纪律松散、缺乏自律和他律,经办人员经常不在岗,规章长期"空岗",民众难免空跑。上级监督看不到,民众监督谈不上,机关衙门作风依旧是饱受诟病的地方机关单位的通病。
其次,是严重缺乏工作责任心的表现。据查,湛江雷州市调风镇派出所该民警工作拖沓、态度冷漠、不熟办证流程,才导致一村民"迁户口跑15趟",不仅耗费群众大量的时间和路费,还折损民心,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形象。
再次,是监管乏力的缩影。这些庸懒散奢行为在某些地区长期存在,以至于少数基层干部习惯成自然,形成法不责众的心理,而此次曝光又是上级部门暗访的结果。倘若监督检查机制制度化常态化,民意诉求表达机制通畅,也不会导致跑15趟而无人理睬的地步。
"迁户口"经不起"跑15趟"的折腾,折射了基层慵懒散奢的政治生态。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部门要对纳税人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基层民众。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不能每次都依赖上级暗访和媒体曝光,对于互相推诿,办事拖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等等行政不作为等顽疾一定要长抓不懈。
治庸问责、强化行政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这场风暴向纵深发展,使之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还有赖于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提高自身组织系统的协调性和严格管理的有效性,建立必要的淘汰机制,让有关人员产生一种紧迫感,使基层公务员从运动式的暗访督促转变为制度上的主动作为,从被动治理到自觉自律,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一次次的民众空跑和行政行为的庸懒散奢现象。
关键词:"铐的是未成年人,拷问的是法治。"
1.新闻背景
据5月28日新华社,有网友报料称,因为13岁女孩不慎将可乐倒在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政府的车上,该乡党委书记袁泽泓便带领派出所工作人员将女孩用手铐铐住,并当街游行20余分钟。28日下午,袁泽泓表示,事发当天,副乡长带队上街整治沿街摆摊,与女孩及其家人发生纠纷,派出所工作人员不知女孩未成年,于是用手铐把她铐住带上警车。目前,可乐乡党委书记袁泽泓、派出所干警陈松被停职接受调查。
2.观点看法
13岁女孩随意被公权机关当众铐住,此事的确让人愤慨。虽然当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但依然难以澄清公众对其滥用职权的质疑。在当地通报的内容中,依然没有重拾法治信仰的态度——通报中要求家长对其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却不曾有对当众铐住孩子并给其造成伤害的半点歉意,也不曾有对自身执法方式的反思。
当地官方称在整治沿街摆摊过程中与女孩家人发生了纠纷,但没有任何法律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随意动用公安机关将未成年人铐住。如治理沿街摆摊现象中确有冲突发生,作为治理方,更应保持对法律的尊重,不能抛弃依法执法的底线,更不能滥用公权力,直接出动本不该参与进来的公安机关。
我们看到,当地官方将此事定性为"有预谋、有组织""是打击报复",这更让人费解,首先作为管理机关,理应维护稳定,因为与摊贩的一些纠纷就给对方扣上如此大的帽子,于管理、于稳定都无益;其次,摊贩摆摊说到底是为了生计,为了混口饭吃,也犯不着"有预谋、有组织"地针对管理机关。
通过此事,可以窥见基层执法过程中的法治困境,即法治精神没有广泛植根于人们心中。执法者因为治理乱摆摊带来的较高执法成本,而采取了极不妥的处理方式;抛弃了法治原则,摊贩不按规定摆摊,执法者亦不能按法律行事,最终双方都受到伤害。所以,处理此事,理应从法治出发。因摆摊纠纷而当街铐住未成年人的执法行为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等问题,我们期待能回归法律并由法律给出答案。
铐的是未成年人,拷问的是法治。用有违法治精神的方式执法,势必失当;用暴力应对纠纷,难免适得其反;违背法治却不反思,只会让法律蒙羞。
关键词:"挂牌开门办公"
1.热点背景
人民网北京6月5日电,一股"挂牌开门办公"的新风逐渐在多地兴起。近日有记者在湖南桂阳、凤凰等县采访发现,当地政府办公楼"不设防",群众可以随意出入、陈情,百姓反映的许多问题得以解决。受访专家肯定这种主动贴近群众的执政方式,但同时提醒,应注意不要过度依赖领导批示而忽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日前,《南方周末》记者走访湖南省桂阳县发现,当地县委书记李向阳面对前任县委书记"遇刺"、"加强安保"呼声一片的情形下,仍然大胆开放领导办公室,不在党政大楼设围墙,让普通群众像"逛超市"一样进出。这一"新政"已推行近7年,使桂阳县信访总量不断下降,民众对干部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今年5月初,人民网记者在凤凰县采访时也发现,当地县政府就位于旅游景区内,办公楼外并无设置传达室,内部设施也相当简单,百姓可以自由出入。记者在未通报身份的情况下,一路从政府大院门外走到县长办公室门口,不仅无人拦阻,还有工作人员帮忙指路。记者在凤凰县政府办公楼内看到,许多居民在办公楼一二层的办事窗口交谈、等候,三四层往上就是县长等领导的办公室。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湖南省,除上述两县外,麻阳、洪江、靖州、湘潭、嘉禾等地也都在积极推行领导"开门办公",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半年来更是响应积极。这些地区还对此做出制度性安排,如建立去向公示牌,规定领导在较长时间外出时以公告形式提示;要求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及时答复解决,不能当选解决的登记在案,不能推诿。
3.观点看法
"基层政府敢于开放大门,让有困难的群众无阻力地登门求助,是领导干部深入群众的重要表现。"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刘熙瑞肯定了这一做法,"既有助于地方匆话咽执切实了解现实情况,改进工作作风,也让基层矛盾在被激化之前得以化解。"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认为,"开门办公"本就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需要,只是在高高在上的执政风气下显得有些特殊。基层政府领导公示办公地点和通讯方式,最大可能地方便群众办事,可有力扭转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形象。
"开门办公"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认为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力举措。刘熙瑞指出,根据中央确定的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到2020年将建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内涵上看,必然要求党政官员更加密切联系群众,"不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为民服务也是空谈"。
但受访专家同时强调,在肯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亲自接访的同时,基层百姓应注意不要过度依赖领导批示而忽略正常的司法程序。"国家提倡建设法治社会,很多问题上访群众可以诉诸法律渠道解决,"戴焰军对记者说,"但现实的另一面是,很多群众认为走司法程序解决问题成本过高,而且耗时长,司法领域也存在腐败问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促使人们选择直接找行政领导寻求快速解决。"
戴焰军提醒,"信领导不信法"将导致想通过上访解决问题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特别是一些法治类事件,法院已经宣判的案件,按照法律程序,不服可以上诉,但一些领导由于法制意识薄弱,常常给个批示又将判决结果打回去重来,虽然确实"解决"了访民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领导接访需要尤其注意,不要让"开门办公"偏离法治的正确轨道。
关键词:公务员职业道德 "不知道"成禁语
1.热点背景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依赖于稳定高效的公务员队伍。6月5日,在渝举行的中欧公共管理二期项目"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国际研讨会透露,重庆市将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拟制定《公务员职业道德"十不准"》。
该制度将从"政治素质、廉政建设、工作态度和方式、行为规范"4个领域10个方面对公务员践行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和规范。
具体而言,在工作态度和方式方面,将设置30种实际情景让公务员学习和运用,接听电话,要做到"铃响三声,必有应声"、"先说您好,后报部门,再问事情";接待来访,要做到"主动热情,耐心询问,清楚解答";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律不准以"不知道"、"不清楚"、"不归我管"、"我还有事"等理由推脱责任或敷衍群众。
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还介绍,重庆市还将对那些严重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坚决给予严厉查处。近5年来,重庆市已有1604名公务员受政纪处分,500多人辞去公职或被辞退,维护了公务员的整体形象。
2.观点看法
机关作风问题,屡有文件规定,但宏观的多,细致的少,形式的多,实质的少,呼吁的多,落实的少,寄望的多,驱策的少,口号的多,鞭打的少。这一次,则显现一种动真格的架式。
从所规定的内容看,已经到了"手把手教"的地步了,就如足球,以前的教练,就只会提那种,"求一胜",若不行"求一平",再不行,"求进一球",这种目标诉求,动机很好,愿望很美,但,不好执行,队员是蒙的。这次呢,不准说"不归我管",要"先说您好,后报部门,再问事情",这就教的相当具体了,队员就懂了,该攻的攻,该守的守,如何插上助攻,如何缩小防线,那球,就能踢得有章法了。
从所彰显的指向上,这次是彻底地将官大爷脾气往服务的仆人角色归位了,你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嘛,这回白纸黑字地告诉你,不行了,你若再这么给百姓摆谱,你若再这么大喇喇地将可以办的事务往外推搪,你就摊上大事了。
从所选择的时机上,这次中央新领导班子约法三章,八项规定,字字句句全都是在限公权,利民生上,在这样一个旗帜引领之下,那配套而来的作风方面的严苛规定,正是赶权力进笼的必须伺服,是同一种诉求的不同方面给力;而中央严令一出的诸多"做出样子",已从大环境上,将地方的规定开拓了一种声势,树立了一种榜样,估计,重庆这"十不准"一出,某些昏庸混世的机关工作人员,已隐然芒刺在背,汗滴涔涔,而那想干事能干事的公务员,无疑会受到巨大的鼓舞。
老百姓心里那杆秤,已为"十不准"准备了"好评",让我们期待一个政风清明廉洁高效的时代到来。
第三部分 关注生态
关键词:为环保,大家都尽一把力
1.新闻背景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
从发放宣传册和环保购物袋,到垃圾分类示范;从清理在河湖岸边和铁路沿线的垃圾,到社区废旧衣服兑换植物,连日来,全国各地的环保行动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其大背景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直接原因是人们对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紧迫性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刻。
1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的雾霾,使全中国将近一半的人"非常感性"地尝到了空气污染之苦。紧接着,沙尘天气、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又不断冲击人们的神经。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直接影响相关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在更大程度与更广范围引发了公众的"呼吸关切"、"饮水关切"、"食品安全关切",环境问题成为人们的集体焦虑。
"如果中华大地被雾霾笼罩,如何看见她的美丽?"公众的呼吁发人深省。进一步追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6000美元的中国,如果人民群众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喝不上干净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周边环境脏乱差,幸福感又从何而来?
2.观点看法
好的环境质量等不来、喊不来,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大家都尽一把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今年以来,许多地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空气、水、土壤污染问题,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整治力度;从5月开始,国家七部委联合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有所作为"。
同时,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发起"光盘行动",呼吁环境信息公开,参与环境公益诉讼,成为"环境共治"的得力助手。
环保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个体,谁不想享受环境治理的成果?仅仅限于期望,或者一味抱怨,没有积极行动,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人类生产生活都要消耗资源、排放废物,在环境问题面前,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多重污染之下,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保护环境,殊为不易。解决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当东部一些地方提高环境门槛招商"选"资的时候,中西部一些地方仍是"捡到篮里就是菜";在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一些地方承接的是落后产能,也出现了"污染转移"。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步调并不一致,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大都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他们的环境问题是分阶段出现的。中国的环境问题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产生,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新旧问题叠加,污染成因更加复杂,加之观念、政策、制度、管理、技术等相对滞后,解决问题更需一个过程。
面对环境治理的全局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这也是"同呼吸,共奋斗"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美丽中国,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1.新闻背景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十次作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2013年3月5日人民网)
2.观点看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互相影响、互为依存的有机整体。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空气污染、雾霾天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人民健康,提出了迫切要求。1月24日至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时。温家宝说,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在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语重心长地指出,"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再一次动员,再一次强调,再一次向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功夫。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环境优先,而这一切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必须融入到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灵魂的深处,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必须真抓实干、一抓到底、一着不让,始终牢牢扭住以人为本、环境保护这一主线和底线不动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只要可能给环境造成危害的项目坚决不上,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实际行动,必须符合实际,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在助推发展、服务民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好大喜功,不急功近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事业,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转变作风,坚持一切权力为人民使用,一切工作为人民服务,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更是老百姓的期盼,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的题中之意。老百姓幸福不幸福,不是靠官方怎么说、媒体怎么讲的,而必须要让老百姓真实具体地感受到发展成果所带来的良好效应。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为任何私心杂念所左右,不为任何矛盾困难所惧怕,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感受到幸福,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积累促进发展的正能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让人民看到希望,不是靠哪一个人,也不是靠哪一届政府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必须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必须一届政府接着一届政府、一任领导接着一任领导,自始自终、善始善终,真抓实干、求实奋进。因此,温总理提出的"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既是本届政府的完美总结,更是对下届政府的热切期盼和殷殷嘱托,同时还是对全社会、各行各业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环境质量、造福黎民百姓的总动员。
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关键词:温州市民邀环保局长来家睡觉
1.热点背景
日前,浙江温州一居民因KTV噪音污染严重向当地环保局投诉多年未果,特悬赏10万邀环保局长来家睡觉,该微博被大量转发后的第二天,产生噪音污染多年的KTV得到整治。近日,网友 "上来瞧瞧1107 "发微博称,温州苍南县龙港镇兴南路17号银乐迪ktv后台很硬,环保局投诉无处理,出10万邀请环保局局长来家休息。4日,记者联系到该微博博主余天中(化名),他告诉记者,苍南县龙港镇兴南路17号银乐迪的噪声污染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他曾反复向当地环保局投诉未果。余天中表示,6月2日晚19点左右,当地环保局到困扰他多年的KTV整顿。"经过整顿,这家KTV暂时安静了。"
对此,有网友发出质疑称,一个噪音污染的问题被反复上诉数年未果,当地环保局究竟在忙些什么?
2.观点看法
温州苍南县龙港镇环保局局长肖建锋,他告诉记者,自2011年3月左右接到群众投诉后该局便一直关注此事。
肖建锋表示,2011年8月20日,龙港镇环保局对银乐迪KTV进行了立案调查。该年11月对其下达处罚决定,要求其停止营业并处以2万元的罚款,但银乐迪KTV并没有履行此决定,为此,在2012年3月,龙港镇环保局将此案移交苍南县人民法院。
2012年7月18日,苍南县人民法院联合当地环保部门、供电部门对银乐迪KTV强制执行处罚决定,对其进行关停查封。
肖建锋告诉记者,2013年5月他们又接到群众投诉,银乐迪KTV又开始营业且噪音污染严重。"6月2日龙港镇环保局联合当地文化部门再次对该家KTV进行整顿,暂扣其主机设备。"
为何处理一起居民投诉需花费近两年时间?肖建锋说,因环保的相关法律相对滞后,处理这些投诉需要走很多程序,该环保局从立案到下决定再执行,走完这整个程度就需一定时间,而此案移送法院一项就花了4个月。同时,对于这些产生污染的企业的处罚也不够严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四部分 关注文化
关键词:"儿童电影遇冷"
1.热点背景
"当我看到孩子们对电影《泰囧》中的成人情节哈哈大笑时,觉得很可悲。"曾任中国儿影厂文学部副主任、著名作家张之路日前谈及儿童电影现状,十分感叹:"中国不缺优秀儿童电影,只是这些电影进不了院线,孩子们根本看不到!"
"2009年至2010年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共拍摄制作了105部儿童片,去年更是达到了55部,"张之路说,显然我们不是没有儿童电影,甚至并不缺乏好的儿童电影,但是与观众见面的比例只能用"可怜"来形容。与国产儿童片没有档期相比,已经建立口碑的好莱坞儿童大片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常胜将军。像《哈利·波特》《狮子王》等影片在中国取得高票房。那么,为什么电影院不愿放映国产儿童电影?
2.观点看法
"《哈里-波特》实际上是一部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商业大片,"对此,张之路认为,《哈里-波特》场面宏大、特效绚丽,完全以商业片的模式运营。而中国儿童电影在产业化大潮下,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市场运作,不具备赚钱的能力,而且普遍投资小,拿不出宣传费用,"国产大片如《建国大业》,总投资3000多万元,宣传费近千万。而儿童电影总投资额才一二百万,只能拿出几十万做宣传费,票房只能收回几十万,市场回报不理想,甚至会赔得很惨。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儿童电影在电影院只能是匆蝗沼未,像去年田亮拍的《跑出一片天》,虽然有杨幂等明星客串,但上映的时间仍然很短。"
观众很少买票看,学校不组织进影院。"院线少是一方面,同时家长还没有养成让孩子进电影院观影的习惯是另一重要原因。"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朋认为,"大多数孩子看儿童片都是通过电视、DVD、或者是网上下载,那么就形成儿童观众少,电影院自然就把目标锁定于成年人,而没有开辟儿童剧专场。因此,我们在鼓励创作出更好作品的同时,还需要一个良好的观影习惯。否则,即使我们有大量的好作品,得不到放映,也无法推进儿童片的发展。"
"目前电影院的主流观众是18至38岁的观众,这些人不可能去看儿童电影。"原儿影厂厂长江平指出,观众没有养成买票看儿童片的习惯,也是造成儿童电影进不了院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学校出于安全因素及怕被冠以乱收费的考虑,也不再组织学生包场看电影,开封有个学校校长就是因为组织学生看电影受到了处分。"
现在学校不组织学生进电影院看电影了,电影院又认为这些儿童电影没市场没票房,投资人觉得不赚钱,更不敢拍。
儿童片题材太窄,呼唤更多好题材作品。"投资人给的制作时间太短,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大利。"中国动画导演杨继红在谈到中国儿童影剧发展现状时说,"一部好的影剧制作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比如《疯狂原始人》前后筹备时间是8年。"另一方面,"中国儿童影片的题材太局限,受众面比较窄小,针对的都是年纪比较低幼的儿童,因此,家长不爱看,自然也不爱带孩子去看。"侯克朋认为,"我们确实需要创作更多更好题材的作品,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观众,比如《小鬼当家》,家长在陪孩子看时,不会感觉到枯燥。"
关键词:游客挖莫言旧居"墙角"
1.热点背景
有媒体报道称,清明小长假3天,莫言旧居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人,游客中既有单纯去参观沾"文气"的,也不乏动手抠墙皮、挖砖块的。清明节期间,在山东高密平安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拥向莫言旧居沾"文气"。"清明节假期第一天人比较多,得有七八百人参观。自从莫言获奖后,游人基本没断过。"6日下午,莫言二哥管谟欣说。记者注意到,从去年的"拔萝卜"到现在的"抠墙皮,挖砖块",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这墙角的砖头被人挖走了,墙皮被抠掉一块,他们说是带回去,把土撒到家里沾沾次钠?。"莫言二嫂葛金芳说。
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从去年的拔萝卜,已经发展为抠墙皮、挖砖块。当地政府迫不得已,成立了莫言旧居服务办公室,防止莫言旧居的砖瓦被破坏。
2.观点看法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认为,莫言获奖无疑是中国文坛等待了百年的惊喜,随之产生的"莫言热"也成为一种必然。访问名人故居其实早有流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可是偏有人举止荒诞,把一件雅事变成了俗事,先是"顺萝卜",这次挖墙皮,假如每一个游客都去莫言故居如此表达内心的"深情",恐怕莫言老宅很快将夷为平地。
邓相超表示,其实挖墙皮就是另一种"到此一游"。稍有理性的人应该清楚,莫言的成就来源于他的天赋与多年积累,与他故居里的墙皮并无关系,爱莫言应该连同爱他的故居一起,致敬作家不如潜心读其作品。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冯炜认为,挖莫言墙角的做法,看似是一种沾莫言文气的方法问题,其实,还是一种旅游文明的问题。它对应着低层次的旅游心态,是一种破坏式、占有式旅游。与此相反,高层次的旅游心态,则是一种心灵式、审美式旅游。这种旅游主要源自心灵的需要,或是一种心灵的放松,或是一种心灵的升化。带着这种旅游心态,参观莫言旧居,更多是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是用心灵去抚摸莫言旧居,而不是用手去挖莫言旧居的墙角。
管谟欣表示,自从高密市专门成立莫言旧居服务办公室以来,目前,游客的管理规范多了。游客抠墙皮的行为得到制止。当下,莫言旧居服务办公室计划复原莫言笔下的东北乡,围绕莫言旧居打造系列主题院落。
关键词:大黄鸭
1.新闻背景
5月2日起,荷兰艺术家霍夫曼的原创设计的大型橡皮黄鸭在香港维港展出,风靡香港,吸引了不少游客特意赴港观鸭。随后,,借着六一儿童节的热闹劲,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小黄鸭热,各种山寨版大黄鸭却在国内多个城市迅速被"繁殖"。正版大黄鸭高16.5米、长19米,重达600公斤,天津、重庆、杭州、上海、武汉等多地先后出现3米-6米缩水版的小黄鸭,广州南沙、大学城,佛山等多处楼盘也相继摆出充气黄鸭,广州西郊泳场、长隆水上乐园最近还放出大批橡皮小黄鸭与游客同乐,有网友感叹"地球要被鸭星人占领了"。
对这股小黄鸭热,昨日广州玩具和礼品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其实,我们协会的一些大型玩具厂家也接到了不少订单的要求,但是考虑到可能涉及版权的问题,他们已经拒绝了。毕竟这个鸭子的创意来自国外,我们还是建议生产商注意版权的风险问题,应该有自己原创的东西,不能一味做山寨产品。"
2.观点看法
这批橡皮鸭无一不是假冒伪劣商品。毫无创意之余还大量地涉及抄袭、模仿。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在文化产业上极其薄弱的创新能力。有时候,别国一些新的文化事物涌现,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复制下来,克隆的过程中还添加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元素,这恐怕只有一个成语可以形容——东施效颦。
某些号称正版的山寨大黄鸭,既无相关授权证明书,也无任何身份证明文件,大黄鸭在中国活生生成了"黑户口"。其实,一个国家的创意文化产业该以尊重版权为基础。缺乏版权精神,创意文化就只能如远方的蜗牛,永远爬不到身边。我们何时能扭转这种懒惰的文化模式,何时便可孵化出自己的"大黄鸭"。
大黄鸭子在中国的城市里越来越多,只能说明我们离霍夫曼讲究的"独创性、非商业"内涵越来越远;把文化变成噱头的事情越来越多,只能说明我们真正的创造能力越来越弱。大黄鸭红了火了是好事,可如果反证出我们的想象力黄了,那才是悲剧。
许多人没有去香港看大黄鸭的条件,便以观赏山寨版"大黄鸭"为乐;因为没有接触一些高端产品的机会,便拿山寨版的产品作为替代……山寨品熙熙攘攘的背后,是一种无知、茫然的从众心理,充斥着对知识产权的无知和轻视。
无论是艺术品还是商品,设计理念是其核心和灵魂,这显示了创作者和追求者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素养。山寨和抄袭,正显露了我们对创意的无视和精神的缺失,而这,便是山寨品不会绝迹的生存土壤。
一只可爱的大黄鸭四处被复制。对外,我们恐怕总要背负着中国人不讲规矩、不尊重版权、被低看一眼的愧疚感;对内,我们就难以保持旺盛的社会创新能力,大家只能看到千孔一面的"大黄鸭",甚至连大黄鹅都看不见。创新不可能是光靠喊口号提倡出来的,还是被"保护"出来的,如果没有对产权版权的尊重和保护,就难以有创新、有竞争力的产品。所以,当形形色色的大黄鸭、小黄鸭浮在水面之时,我们收获的不该仅仅是触动童心的快乐,更要有一些触动灵魂的反省精神。
关键词:
1.热点背景
5月19日,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宣布在春拍中推出"也是集——钱钟书书信手札专场",该专场共拍卖信札、手稿110件。其中,有60件钱钟书毛笔书信、6封钢笔书信和2件贺年卡片,13封杨绛钢笔书信和6封女儿钱瑗钢笔书信,这些均为钱家写给原香港《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的书信往来,涉及不少对历史和学人的评判,时间跨度长达20年。
信中透露了钱家当时的身体状况、交友范围,以及钱钟书对于《红楼梦》、鲁迅、矛盾等一系列著作以及名人的评价。钱家一向为人低调,也很少在公开场合批评或者评价他人,这些信件让更多人看到钱钟书的态度。正是这些让人看到钱钟书性情的信件,引发了杨绛的"愤怒"。杨绛给李国强打去电话质问此事,李国强回应:"这件事情不是我做的,是我朋友做的。"
杨绛对于市场一直处于反感的态度,而让杨绛最不能接受的是这批信件的公布。在记者电话杨绛家中时,工作人员表示杨绛身体很好,并没有因为此事受到影响。
5月26日,杨绛发表声明,她表示此次让她很受伤,朋友之间的私人书信怎么可以公开拍卖?个人隐私与人之间的信赖、多年的感情,都可以成为商品去交易吗?
如果这场拍卖继续进行,杨绛表示:"我会亲自走向法庭,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权利。"
2.观点看法
这场拍卖的纷争中,更多人将焦点放在了对杨绛个人情感的尊重上。作为一位著名学者,同时也是钱钟书的遗孀,这位受人敬重的老人的个人情感及诉求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法律界人士则将视点放在了《侵权责任法》和《著作权法》中,认为这些信件涉及泄露公民隐私,同时侵害了作者的著作权。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人大律师学院兼职教授王凤海认为,现在很多讨论集中在著作权法中,包括展览权,而这些都和拍卖没有关系。"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刨除个人情感,单纯从法律上讲,拍卖主要适用于《拍卖法》,委托人如果对拍品有完全的处分权,则有权委托拍品上拍。"王凤海说。
在拍卖中,这些信件涉及的是物权的转移,而非著作权的转移,信件属于动产,动产则视目前持有人为所有人。《拍卖法》规定,只要是可以转让的物品都可以拍卖,拍卖本身只是个买卖的方式,可以买卖的物品,包括房地产、土地和知识产权等。王凤海表示,信札的转让此前屡次发生,这就已经说明信札拍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法律归法律,感情归感情。在此事件中还是要以法律为最终准绳。"
盘古拍卖总经理朱邈则认为,书信内容的公布确实对在世的人不太尊重,虽然从法律条文上不违法,但是还是要尊重杨绛的意见。"如果出现这样的事件,我会得到授权人、委托人的承诺,要确定所有权,尊重意见撤拍。如果别人说不许公开,那就要尊重别人。"朱邈说。
关键词:
1.热点背景
"金庸先生的博士毕业证书是我盖的章!"近日,有自称北大学生的网友在人人网上传了一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的照片,而证书的主人正是查良镛(金庸原名)。记者随后从北大得到证实,金庸先生确实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袁行霈教授。看到这张照片,很多网友好奇:89岁高龄的金庸先生是如何修满学分,完成博士学业的?从这张网友上传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份北大博士毕业证书上写着:"查良镛,1924年生,于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在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修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证书上有北大校长王恩哥的签名,落款时间是2013年7月,并盖有北京大学的公章。这段文字描述的名字、出生年份与金庸先生相符。"给金庸先生盖章,手断也值了!"这位网友兴奋地写道。
针对网传"金庸先生已获北大博士学位",昨日,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发布了一条"关于网传唇鹩瓜壬?鸦癖贝蟛┦垦?淮消息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说明》称,查良镛先生经必要的考核程序后,于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注册攻读博士学位。 《说明》还表示,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拟组织该院博士生导师共同指导,并为他来北大做出了认真的准备。此后,查先生身体趋弱,他的培养工作未能按原计划执行。至于网上所传,其毕业证不过是学校管理部门按照博士生入学年月,依惯例预先准备的,不可视为正式文书。因此,查先生已获北大博士学位的说法没有依据。
2.观点看法
在此之前,北大曾承认金庸确实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袁行霈教授。一前一后北大的两次回应,都很迅速,也表现出对基本事实的尊重。这个结果是符合公众期待的,因为它捍卫了北大文凭的颁发规则。
但北大如何让人们相信,作出不颁给金庸文凭的决定,是对规则的遵守,而非舆论重压之下的无奈?如果北大对规则一贯有着铁面无私的执行力度,那么金庸是怎样通过入学考试的?
眼下北大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今年金庸将无法毕业,也拿不到博士文凭",是不是意味着,金庸以后仍有可能顺利毕业、拿到文凭?
至于"学校管理部门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先将文凭准备好,但醋鲎急复不代表向学生窗浞⒋"的说法,更像是一句托词,一个没修满学分、没论文、未答辩的学生,怎么会有一个准备好的毕业证?证书上的落款日期为2013年7月,这次不颁发,岂不是以后每年都要提前准备一份落款日期不同的文凭"备用"?
人们不仅希望看到北大对这起事件的正确立场,更希望能感受到北大的真诚态度。在条件允许下,授予名人以"荣誉教授""荣誉博士"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没有"荣誉"头衔,那么无论什么人都要等同视之,"荣誉博士"可以为学校带来荣誉,但名不副实打酱油的"博士",只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同时,北大也可以借此机会自检一下,在其他方面还是否存在有损公正与公平的行为,让每一个拿到北大毕业证的学生,都能发自内心地为之感到自豪。
第五部分 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人才流失居世界之首
1.热点背景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存量。到2010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2亿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达到12.5%。中科院对涉及生物与生化、计算机、物理、农业、数学、化学六大领域1907名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筛选分析,发现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当前任职比例的国家排名中,我国在物理、数学和计算机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物理、数学位居第九,计算机位居第八。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迈向人才强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这位负责人强调,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世界先进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据介绍,当前"人才战争"硝烟渐起,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全球人才竞争行列。近些年来,我国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已有近百万留学生回流,其中高层次人才两万多名。"我们要保持这一势头,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这位负责人说。
2.观点看法
中国顶尖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滞留海外是因为国外的科研等条件更为优越,更容易做出成果。这就启示国内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引才政策时,必须更加突出"以人为本",为人才创新创业培育土壤。目前,"千人计划"已经初见成效,"万人计划"开局良好。下一步,相信随着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的不断出台,顶尖人才有望加快回流,我们在国际人才竞争格局中将会占据越来越有利的位置。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发达国家虽尚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但对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延揽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愈加强化吸引力度。这对正在转型升级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诚意,出台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或为国服务。
关键词:发达国家对中国品牌熟悉度只有8%
1.热点背景
日前在江苏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全面品牌管理论坛"发布《中国品牌海外拓展之路(2012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经过调查认为:中国品牌的竞争优势仍是"价廉",发达国家对中国品牌熟悉度只有8%。
这份报告是北京华通明略咨询公司经过两年时间在2359份调查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调查对象涵盖了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报告》指出,在联想、华为、青岛啤酒、海尔等18个中国品牌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对中国的印象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普遍较低,只有8%对以上品牌比较熟悉,其中最高的是联想(31%)。而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熟悉度较高,平均31%。调查进一步指出中国品牌的国际化程度还有限,对于大多数中国品牌来讲,国际化进程才刚刚起步。
2.观点看法
江苏省品牌学会会长徐浩然表示,中国制造已给大多数外国人"物美价廉"的印象,但"价廉"的营销策略带来利润的同时,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认为,中国品牌的国家化战术应该是国际品牌战术,中国企业要细分市场,进军高端,主动参与全球市场博弈。
任何品牌都需要以品质基础作为保证。在新的历史阶段,传统的自主品牌该如何用好品牌优势、适应新的环境呢?
首先,要赋予品牌技术、品质、管理上的活力。第二,充分利用现在的新兴媒体,不断宣传品牌,唤醒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回忆。这是品牌的特有优势。但是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加大投入是不行的。第三,政府要在机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第四,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品牌不能老在国内发展,要具有国际视野,要走出去,在参与世界竞争过程中获得更大价值。
国际化的路是绕不开的,家电业可以说是中国最成功的产业之一。如今日本家电业连年亏损,一方面是它们本身创新不够,另一方面就是中国家电的强势崛起,从性价比来说已经全面超过日本家电了。
中国家电业这些年不断发展,跟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培养了国际化的人才、视野、渠道等,对国外的商业文化、投资环境也基本理解了,走向国际化完全没有问题。可以说,中国的家电行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核心技术也在不断掌握,甚至有些方面已经世界领先了。荣事达品牌早在20年前就在国内赢得口碑了,现在添加新的自主技术后更是如虎添翼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行业里的品牌必须要把握住机会,审时度势,利用国际化红利提升品牌的品质,赢得更大的市场。国外的用户可能对中国品牌多少存在一些偏见,总以为中国品牌是低端的。只有能够为他们创造新价值的时候,才会赢得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全新看法。
我们已经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注册了我们的品牌,在国外寻找代理商的时候会把价格定得高一些。我跟外商说,你买我的产品,性价比一定是最好的,我不是简单地低成本地为你去制造,那没有意义。
过去很多企业热衷低水平出口,牺牲了自己的资源,消耗了自己的人口红利,赚点儿外汇,划不来,不如去做一些附加值高的东西。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我们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让中国的老品牌成为世界的品牌。
- 上一篇:2013公务员考试考生面试纪律
- 下一篇: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公开选调3